座位焦慮、學位焦慮……中國家長到底有多焦慮?
事實上,家長的教育焦慮,不僅僅體現(xiàn)在班級座位上。
根據2018年9月發(fā)布的《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(shù)調查報告》上看,68%中國家長為孩子教育焦慮,其中學習成績、校園安全、手機上癮、學區(qū)房等問題成焦慮爆發(fā)點。
教育焦慮主要體現(xiàn)在哪些方面?
重點班、快慢班的設置
火箭班、實驗班、普通班……這些聽起來好像很常見的詞語其實也是一種教育焦慮,分班關系到孩子能否擁有更好的師資、獲得更多的關注。
沒有節(jié)制的報補習班
今年的全國兩會上,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的一段關于教育焦慮的發(fā)言,引發(fā)了社會的強烈反響,讓“雞娃”再度成為今年的熱詞。雞娃,釋意為給娃打雞血,是在日益增大的升學壓力下眾多家長選擇的教育模式——在競爭激烈的背景之下,父母們將“雞娃”當成對抗教育焦慮的處方。
為了考上好大學,就要考上好高中,為了考上好高中,就要升入好初中。而為了進入好初中,必須在小學階段就開始玩命學。于是,一條“雞娃戰(zhàn)線”由此形成,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,容不得半點懈怠。于是有許多家長會覺得,光學習在學校學習的內容怎么才能更優(yōu)秀?這也就滋生了家長瘋狂報補習班的現(xiàn)象,這種畸形的競爭也讓許多補習開始使用“名師出高徒,網課選××”“名師直播課就上×××一課”“上網課,用×××”等各式各樣的話術對家長進行“收割”。
學區(qū)房
擇校焦慮,困擾著很多家長。隨著全國力推教育均衡、公辦教育校際差距逐漸縮小、諸多限令不斷出臺,購買學區(qū)房的風險正在加大。
有調查發(fā)現(xiàn),超半數(shù)家長因不能為孩子購買最好的學區(qū)房而感到焦慮,其中,爸爸焦慮感比媽媽略強。
家長“幫忙”批改作業(yè)
“作業(yè)”是中小學學生和家長永恒的關鍵詞。
學生寫完作業(yè)后,雖然批改作業(yè)不是學校要求的,但是家長們都要檢查一下。其他同學們沒有錯題,家長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現(xiàn)錯題,家長就在這樣的“內卷”下“被迫”訂正作業(yè)。
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,這個問題反映在升學過程中,對學生的要求是更高的分數(shù),隨之而來的是更大的作業(yè)量。為此某些家長為了提高分數(shù),主動督促自己孩子完成作業(yè),學校認為這是一個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方法,并慢慢地發(fā)展成一個習慣方式,使家長參與的范圍逐漸擴大,并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問題。
學生睡眠時間變晚
今年的世界睡眠日,有媒體公布了最新的統(tǒng)計數(shù)據,中國超80%中小學生睡眠時長未達標,而近視率、脊柱側彎率等發(fā)病率隨之上升。超負荷的學習強度讓孩子無法早睡,晚上11點睡覺已經成為許多中小學生的常態(tài)。
青少年睡眠不足主要有兩方面體現(xiàn):一是上學日睡眠不足8小時的比例升高1個百分點。2009年,有47.4%的青少年在上學日的睡眠時長在8小時及以上,2020年這一比例只有46.4%;2020年青少年的平均睡眠時長為7.8小時,比2009年降低0.3小時。
二是上學日睡眠時長隨年級升高而呈現(xiàn)下降的趨勢,周末補覺的現(xiàn)象呈現(xiàn)學段分化。相比十余年前,2020年各個學段青少年的睡眠時長均呈現(xiàn)下降趨勢,小學和初中階段在上學日平均睡眠時長減少約40分鐘,高一、高二減少10至20分鐘;小學生周末平均睡眠時長減少約12至25.2分鐘,初一、初二年級減少約20分鐘,初三及高中階段下滑更為嚴重,減少40.2至51.3分鐘。
因為教育焦慮衍生的“快慢班”“補習班”“學區(qū)房”“家長改作業(yè)”“睡眠時間晚”等一系列問題,不僅影響學生學習,更反作用于家長,從而加重家長教育焦慮,形成惡性循環(huán)。
為此,國家也做了很多努力。